立家国信仰,强学术本领,拓职业通途
李晓涛,男,中共党员,管理学院教授。现为会计学系专任教师、会计专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湖北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武汉市东西湖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东西湖区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入校从教20年,多维度锻炼,既做过专职学生辅导员,也做专任教师。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校评建先进个人、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辅导员、第九届东西湖区优秀政协委员等称号。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发展研究奖三等奖。主持参与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湖北省软科学重大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1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专项规划、央企专项咨询等各类横向课题十余项,执笔报告获得国家部委采用、省政府领导批示两项。发表北大核心以上期刊论文、EI论文十余篇,曾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出版专著一部。指导学生获得12项省级以上奖项,包括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第六届湖北省MPAcc学生案例大赛二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省赛银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银奖、铜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赛铜奖;湖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三等奖。指导研究生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篇校优秀研究生论文。撰写教学案例经全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指委评选,两篇收录至教育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完成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李老师近五年来,年均教学工作量均在700学时以上。获得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奖和优秀论文指导教师12次。
他深耕讲台二十载,以三峡移民调研丈量家国情怀,用案例入库书写育人华章,借政协提案传递社会责任,凭专业评估筑牢学科根基。李晓涛始终践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信念,构建起“家国铸魂—学术砺剑—职业筑基”三维育人体系。李老师勤勉尽责、扎实工作,诠释了一名普通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一、铸魂育人:在国情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
行走课堂,在江河山川中读懂中国。“真正的教育要让青年读懂中国大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李晓涛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上的开篇语。他构建“情境浸润-实践体悟-价值内化”三阶育人法,将三峡移民安置等国家工程转化为鲜活教材,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制度优势,学生表示要“以小我之劳,铸大国之梦”。
2018年,李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溯江而上。在秭归县移民新村,学生们目睹“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动实践;师生共同进行移民安置小区改造的成本效益。“小数点后的民生问题,都是国家治理的大事。”凝结民生温度的报告,最终转化为《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的决策参考,也转化成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会计学科的入库案例。
勇于担当,于责任处淬炼青春本色。2020年疫情暴发,李老师在云端组会中激励学生:“青年当在危机中育先机!”研究生熊梓睿在黄石市抗疫前线坚守80天,获得“最美志愿者”感谢信。熊梓睿说:“李老师教会我们,担当不是口号,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针对高层住宅电动车充电安全隐患,师生团队走访调研东西湖多个社区,形成了区政府重点督办提案,遏制东西湖区高层火情的集发态势。2021年,在区政协大会上针对性提出《关于加强东西湖区与轻工大等驻区高校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的重点提案,促成了临空港食品大健康科创中心的建设。
二、砺剑求真:以严谨治学锻造专业品格
学术深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李晓涛以三峡移民数据为基底,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7项;深度参与国家专项工作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构建“政策分析-效益评估-路径优化”三位一体研究范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
在同学们做毕业论文时,李老师总是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小组同学在开题报告、论文初稿、中期检查、论文修改环节不断遭到李老师耐心拒稿和不断打磨。学生张佳佳抱怨过,毕业论文要在李老师手中到盲评,必须要经过完整的八个来回。但张佳佳也说“一个人把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成功就在其中,幸福亦在其中。”
2024年,李老师带领团队备战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商业案例大赛。从数据分析到PPT排版,从演讲台词到答辩预演,他陪着学生逐字逐句推敲。凌晨一点,学生发现财务分析有处计算误差,急得直冒汗。“别慌,我们重新核算。”李老师和学生一起核对数据。直到提交截止前,他们才将最终方案上传系统。这份凝结着师生心血的方案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学生感慨:“李老师教会我们,所谓奇迹,不过是拼尽全力的另一个名字。”
学科筑基,以系统思维筑牢发展根基。2020年会计专硕合格评估关键时刻,李老师承担了会计专硕评估与会计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的材料撰写、资料整理等繁重工作,放弃了节假日与暑假时光,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埋头于计算机、打印机、打印纸与电话机之中。评估攻坚战中,李老师将教学案例转化为评估优势,整理20余万字支撑材料。2023年,在承担公共管理学科评估材料撰写任务中,他引入“战略坐标锚定—过程动能强化—效能价值穿透”三维体系的撰写材料办法。正如他常说的“打球要盯过程而非比分”,这种“以评促建、以建强本”的系统思维,为学科发展注入动能。最终助力学院会计专硕与公共管理学硕通过教育部评估。“三融合、三聚焦”会计专硕培养新模式培养经验见刊于《中国教育报》转化为持续的教学创新实践。
三、筑基成林:用职业导航培育时代新人
三维定位,破解职业发展的立交桥密码。“职业发展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李晓涛通过“性格测评、行业洞察、技能图谱”三维定位法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李老师已毕业的21名研究生中,4人在高校;3名公务员;14人入职知名企业。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7人,扎根奉献西部2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人,形成“学术深造—公共服务—企业管理”的成才矩阵。
学生们经常也会遇到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如果不妥善处理就会使自己变得焦虑。李老师经常会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要学会多线程并行工作”。截至今天,最早毕业的2016级的两位研究生目前一人已出任华夏银行一级分行团委书记兼业务部门负责人,一人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调升大型国企中层副职。
星火燎原,从成才哺的生态构建。 李老师的学生欧阳书伦、廖兰等同学会经常返校为我校学弟学妹们开展公益讲座和促进我校访企拓岗活动。这种“育人—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正是李老师“全链条育人观”的写照。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传授和灌输外在和具体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自我唤醒社会责任、学术激情与职业梦想,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智慧。如今,李晓涛老师的学生们正如星火般散落在祖国大地。他们中,有人在粤港澳大湾区解读经济密码,有人在大西北盘点乡村振兴的账本,更有人沿着“一带一路”搭建会计桥梁——这或许就是对“点燃火焰”最生动的诠释。